地球的另一個加(家)田園生活篇@農曆新年
除了早前在IKEA買到的蘭花,也拿出一些由香港帶來的佈置,其中最特別是一直珍而重之的揮春。這揮春是港女一位書法家朋友所寫的,經歷數次搬家,再由香港帶到來加拿大偏遠農村,期間以遺失了一個「福」字了…… 幸好當他知道這情況後,金筆再揮,還稱順手寫多數張送給我們,膽敢說「有錢也買不到」!這位名書法家叫徐沛之,多謝晒!🙏🏽
一直珍而重之的揮春 |
多謝晒🙏🏽 |
我們的朋友圈子以本地人為主,在玄關位置以亞洲主題佈置,希望每位朋友甫踏入屋,便感受到這家庭是來自亞洲。當然稍後會搬出一個小角落,用來展出香港的相片,這些照片出自亦師亦友攝影老師Paul sir的作品,不過仍等待銀仔想像中最能代表香港的照片。能夠叫得動老師為我拍攝,亦都是有錢也買不到的。
大年初一,港女在校舍遇到的港人同學相約團拜。銀仔不是崇洋,但既然選擇在外國生活,則不喜歡在華人/港人圈子裡打滾,所以最後一刻才決定跟隨港女前往。小型聚會是可以的,但大型聚會則免了,畢竟我選擇融入當地多過自成一角。
其實這些聚會,不論大型或小型,對融入當地作用不大,就算席間有移居日子長、甚至老移民的經驗分享,又怎夠當地人清楚?如果想融入當地,應以認識當地人為首選,從而了解當地文化。這樣也可以廣闊自己的眼界、視野,最緊要是有助融入當地。現居住在農村,種種曾經在Youtuber、老移民等提及的種種問題一一迎刃而解。這除了得益於當地朋友的經驗,亦要自己嘗試,多思考,不要只「聽人講」,畢竟華人嘗試接觸新事物程度確實較低。
聚會間認識到數位朋友,亦是想像中移居海外港人遇到的問題,談話間對當地的認知也略有不同。畢竟我們計劃移居已有一段時間,也比他們早一年到埗,經歷、個人取態也不同吧。
選擇融入與否其實很是個人的取態,但是未能融入會做成文化差異,引致不少問題,相信經歷過中港矛盾的香港人會很清楚吧。例如一句簡單的How are you,是一些最基本的禮儀,不論見到認識的鄰居、同事、商店購物、甚至乎一些「三唔識七」只要四目交投的路人甲等等也經常用到。數次在超市收銀處,看到收銀員講完How are you後見客人無反應、或像難以啟齒,這亦可以看到一個人融入與否,這句說話就算是老移民也未必會習慣講出口。
大年初一開年晚餐,原本相約當地好友馬田及Joceline來吃傳統餸菜,藉此介紹農曆新年的文化,而Joceline亦準備焗蛋糕來作甜品。即早前提及搬來河谷地區第一個認識的老師朋友,亦送了一套四隻Hand made陶瓷杯給我們新居入伙、新年禮物的朋友。可惜他們感冒初起,唯有外送一味「生菜燜冬菇」到他們家,亦拿了他親手做的蛋糕回來。
見煮開這味餸,也分享一些給喜歡飲飲食食的養蜂農夫鄰居。這鄰居經常送農作物給我們,也曾經邀請他一家來吃晚餐道謝。
養蜂農夫在南方有一個蜂場 |
送上吃不完的蘋果 |
粟米都送過兩次,滾湯、燒烤都一流 |
經過那次晚餐,我們的烹調技術獲得肯定,甫入屋他們已急不及待用手試食,Kelvin還試完再試,再啜手指…… 天色已晚,計劃分享完食物便回家煮飯,不過進門便「雞啄唔斷」,還邀請我們入屋內,開了一支白酒分享。屋內非常舒適、佈置很美,大部份也經過翻新,我最喜歡就是廚房。他們分享這百年老宅的裝修經歷,由購入一刻殘舊不堪,甚樣打造成理想家居。當地人家家居參觀過不少,發現大部份人會很用心佈置,非常有品味,會不停轉換主題,如秋天主題、聖誕主題等等,務求將理想家居住得稱心滿意。像這夫婦就算五、六十歲左右,就算上了年紀亦大費周章去佈置。最後,再次送給我們自家製蜜糖,這是我們早前「中招」時的良伴,多謝晒~ 一傾便傾談了兩個多小時,回到家已八時多,明早還要上班,於是草草煮麵,拌以燜冬菇和蠔油汁作開年晚餐……
很喜歡背後廚房撞色的配搭 |
多謝晒~ |
求其開年晚餐 |
恭喜發財!你們適應得很好,移民真是要看心態,要繼續開心生活。
回覆刪除元宵快樂~
刪除是呀~ 可能我倆以往喜歡深度旅遊的方式,所以都是以一貫旅遊作風來適應。
我要讚自己融入得好好。例如好多博物館本地人都未去過。
回覆刪除王子你牙⋯⋯ 簡直是移居外地的模範生啦!連我都自愧不如⋯⋯ 我哋這樣融入在華人/香港人來說算好少見了。
刪除你就好啦,自從城門水塘老伯冇再賣新鮮蜂蜜,我宜家飲唔到啦。 加D檸檬開水,夏天可以加冰,好飲
回覆刪除呢瓶新鮮蜂蜜,是我們中招時的恩物,口淡淡又要飲多啲水,溝啲蜜糖數片檸檬就唔怕淡而無味的水。
刪除